傳統(tǒng)文化熏陶下的經(jīng)典美食——肇慶裹蒸粽
肇慶市位于廣東省中西部,西江干流中下游,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(fā)祥地之一。 肇慶城區(qū)稱為端州,包公曾在這里任過端州知州。端州人逢年過節(jié),有吃裹蒸粽的食俗。
但隨著生活節(jié)奏的加快,已很少見到一家人忙里忙外奮戰(zhàn)幾天包裹蒸烚裹蒸的熱鬧場面了。今天有幸走進廣東鼎湖山食品有限公司,近距離觀看包裹蒸的過程,也一并解開了我的一些小疑問。
裹蒸粽的材料看似相對簡單,就是冬葉、糯米、綠豆、半肥瘦豬肉,外加一些調(diào)味料及香料,可是繁復的工序卻讓生活節(jié)奏忙碌的年輕人望而卻步。
首先,采摘回來的冬葉,每張先要仔細洗干凈,然后略煮(就是開水里過一下),接著冷水再漂洗,程序完成后就可以晾干備用了。(講究的人家還會在第二天再重復一遍上述程序)。
豬肉以肥多瘦少相間分布的為佳,用熱水過一下,加鹽和適量五香粉、曲酒,還有白芝麻腌制。
糯米洗凈,泡過,加少許鹽拌勻。
綠豆經(jīng)浸泡以后脫皮。但村里的人說現(xiàn)在為了更快捷,綠豆已經(jīng)用上機器干脫了。
接著在特制的模具里鋪上冬葉,然后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塊豬肉一層綠豆一層糯米的順序鋪好、包緊,用水草綁牢,出來就是一只有棱有角的美味裹蒸粽。
可眉精眼企、金睛火眼的我竟然發(fā)現(xiàn), 他們的水草“長得”不一樣!一問,才知道,是蕉樹桿做的。把蕉樹桿砍下來,扒開,一片片曬干,備用,使用前泡水,晾一下,使用時注意保持濕潤。喔,好費周章。
然后,把裹蒸粽放入他們稱作“星鐵桶”的容器里,加足水量,用柴火,通宵值班燒制8小時以上。村民說,以前桶外面是糊滿泥巴,然后直接架在火上燒,可現(xiàn)在泥巴難找,只好糊報紙;害怕難洗,又在桶與柴火間墊上幾層鐵皮。也因為這樣,以往八小時就能燒糯而如今需要更久。
看看,那滿溢的綠豆,就是好吃的注解。喜歡怎么吃都可以,我的最愛是趁熱夾開,把肥肉與綠豆蓉混合到不分彼此,和著一角糯米一起吃,完美!如何表達它的美妙呢?那就是在大家嘗過肇慶的裹蒸粽后,其它粽子已是浮云。